当校长的目光穿越校园的篱藩与时代的烟云,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点燃民族未来的不熄火焰。
今日之教育,身处一个波澜壮阔的变革时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奔涌,人口结构与社会形态悄然转型,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号角已然吹响。
当人工智能重新定义知识的价值,当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激荡,当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新月异,教育何为?学校何为?问题的答案,绝不可能在教育系统内部自足地找到。
这一切,都决定了教育必须打开门扉,学校不能再是自我循环的封闭系统,而是与国家命运、社会发展和未来趋势紧密相连的战略支点。如果学校的掌舵人仍固守于学科教学与校园管理的方寸之地,仅从教育内部的逻辑观望世界,必将无法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全新使命。
为何必须“跳出”?
长久以来,教育系统因其专业性与长期性,易形成一种内向的、自我循环的“围城心态”。校长若深陷其中,目光所及,往往仅是课程表、升学率、评比指标,久而久之,思维便被无形禁锢。加之教育效果总是滞后的,办学经验易成圭臬,学校难免陷入路径依赖,在变革面前步履蹒跚。
百余年前,蔡元培主政北大,其伟大之处不在深究某一学门之教案,而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宏旨。他立于新文化运动潮头,洞悉国家积弱源于思想僵化,故力倡美育、破格用人,将一所腐气沉沉的旧式学堂,锻造成民族的思想灯塔与“五四”的摇篮。
如果蔡元培当年仅关注课业考勤、经费核算,能使北大新生吗?在这个角度上可以说,校长的格局决定了学校的气运。
反观当下,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呼啸而来,产业形态剧烈重构,全球治理挑战丛生。这些宏大叙事,无不深刻定义着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若校长对此茫然不觉,仍以锻造“应试熟练工”为能事,则其所育之“人才”,恐在步出校门之际,便已落后于时代。可见,“跳出”并非是校长的个人志趣选择问题,而是时代所赋不容推卸的使命担当。
校长如何“跳出”?“跳出”之后又当走向何方?如何反哺教育?
1. 融入国家发展之洪流,校准办学方向
今日之中国,正奋力迈向民族复兴,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的不是只会应试的“答题机器”,而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家国情怀的全面发展者。
校长当思考:我的学校在为未来中国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我们提供的教育,是否能够回应国家战略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呼唤?对此,已有不少前沿校长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唐江澎提出,教育要培养的时代新人应该是“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
成都石室联合中学集团总校长宋奕云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要培养“健康的生长者、创新的学习者、积极的生活者”……
唯有将学校发展的小逻辑,主动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的大逻辑,教育方能真正履行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2. 洞察科技变革之趋势,重塑教育形态
人类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智能革命。校长若对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概念止于听闻,而不理解其深刻内涵与颠覆性潜力,则办学治校难免刻舟求剑。
对此,校长应该主动拥抱科技变革,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前沿科技的应用,站在教育的原点,以教育者的理性与远见,让技术为“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永恒目的服务。
3. 借鉴行业产业之逻辑,激发组织活力
学校虽非企业,但管理之道总是相通。校长可适当借鉴前沿产业、现代企业的战略规划、质量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理念,提升学校治理效能。
李希贵校长不止在一个场合说过:“我喜欢看企业管理的书,最好的管理不在学校,在竞争激烈的商场。我愿意把教育行业以外的经验模式嫁接到教育领域里。”当然,学习企业管理并不是要将学校企业化,而是取其精华,以更高效地实现育人目标。
4. 深植社会文化之沃土,拓展育人空间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亦是文化的灯塔。校长须敏锐感知社会文化变迁、家庭形态变化等对青少年成长的深远影响。推动学校打开大门,与社区、企业、博物馆、科技馆等广泛建立联系,让教育融入社区、对接产业、链接家庭,把丰富的社会资源转化为鲜活的育人资源。
大变局时代,校长之位重若千钧。唯有挣脱视野的桎梏,跃上云端、纵览山河,才能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为学校把准航向、为学子点亮前程。
当校长的目光穿越校园的篱藩与时代的烟云,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点燃民族未来的不熄火焰。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甘肃省民办教育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2856501340@qq.com
甘肃省民办教育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