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提出,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从学校教育、社会治理等多元视角,深入剖析这一政策的影响及实践路径,以期回应公众关切,推动新政在各地稳妥有序落实。——编者
多方协力保证春秋假真正发挥作用——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曹文泽
直面新变革 抓住新机遇
人民政协报:在您看来,春秋假的执行,会给学校育人活动带来哪些新变化?
曹文泽:总体来看,春秋假的引入将可能促使学校在教学安排和育人模式上实现三方面的转变。
第一,教学安排需更具弹性。学校需在总教学时长不变的前提下,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如采用“模块化教学”或合理优化课程进度,确保教学质量不因假期增加而受影响。
第二,实践育人功能将进一步强化。由于春秋假为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自然探索、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了时间窗口,为此,学校应借此开发一批高质量的实践课程和活动方案,以拓展学生成长途径。
第三,评价机制需要更加多元和科学。为杜绝假期成为变相补课,应设置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衔接的弹性考核方式,把假期中的实践表现、体验收获等纳入评价体系。
可以说,春秋假不仅为学校育人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对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和评价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是一项新的系统性育人工程。
人民政协报:推进春秋假落地又会为服务消费产业带来哪些新机遇?
曹文泽:春秋假的实施有望为相关服务消费产业注入新动力,尤其有助于推动旅游市场均衡发展和相关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具体来说,一是春秋假有助于缓解寒暑假和法定假日集中出游带来的拥堵现象,提升旅游体验质量,促进旅游业更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与传统观光游不同,春秋假预计会带动更多以亲子研学、自然教育、文化体验等为主题的“教育型旅游”消费,催生新的消费增长点,诸如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非遗体验等文旅产品需求有望显著增长。三是将推动公共服务的优化与协同。交通、文旅、场馆等公共服务部门需根据假期客流变化提供更灵活的服务,如延长开放时间、增开专线、优化线路设计等,实现从“静态供给”向“动态适配”转变。
因地制宜做好配套政策支持
人民政协报:在您看来,在春秋假的后续推进实施过程中,各地还需做好哪些工作,以保证相应政策能平稳落地见效?
曹文泽:政策的顺利高质量落地,关键在于“因地制宜”。
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气候与环境差异显著,建议在放假时间上赋予各区县甚至街道或乡镇教育部门一定的自主权,上一级(如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一定的协调,实施区域错峰放假,拉长假期的分布区间,比如:春假可在3月至5月之间,秋假可在9月至11月之间调整,通过差异化错峰设置,避免全国春秋放假时间过于集中,对社会交通、生产生活秩序造成新的影响,同时有助于学生在放假期间获得更好的出行体验。
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好地区间的差异,尤其是教育资源不均等的实际情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假期活动资源供给和实施条件上存在差距,需有针对性提供支持,避免因资源差异导致新的不均衡现象,相关部门应结合各地差异予以相应的配套支持。
人民政协报:可见春秋假在实践推进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各方面资源的调配协调。
曹文泽:确实如此。要让春秋假真正发挥积极有效作用,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多方协同助力更好落地。具体我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首先,教育部门和学校主动积极参与春秋假的活动策划安排,科学合理组织多样性春秋假的活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文地理考察、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体育竞技、支教互助、农耕实践等多样性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
其次,交通、文旅等社会服务部门多为春秋假提供切实支持,如交通与文旅消费优惠、开设专班专线服务、加强安全保障、推广专项保险等,为学生创造安全、便捷、有益的假期环境。
再次,着力破解“学生放假、家长无假”的现实困境。积极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真正落实,鼓励企事业单位切实保障员工休假权益。对确有困难的家庭,学校和地方政府努力发挥托底作用,提供公益托管等服务支持。
最后,要坚决防止“假期功利化”倾向。一是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人的理念,避免将春秋假异化为“补课假”。否则,就违背了设置春秋假减轻负担、促进全面发展的初衷。二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研学旅行等相关服务产品,杜绝针对学生群体的消费欺诈行为,营造健康、清朗、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假期生态。
人民政协报:在推动春秋假全面落地的过程中,您认为还需要哪些政策方面的支持?
曹文泽:除了因地制宜和多方协同之外,还应从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两方面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
首先,建议加强各级财政与教育资源配套支持。设立春秋假专项引导资金,重点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和低收入家庭倾斜,切实减轻因假期活动带来的家庭经济负担,保障教育公平。其次,应建立健全春秋假活动资源库与共享平台。可由省级教育部门统筹,整合区域内社会资源,形成“假期教育资源地图”,方便学校和家庭获取优质、可信的活动信息与预约服务,避免资源闲置或过度商业化。最后,要加强对春秋假实施效果的监测与评估。将假期活动设计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纳入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定期收集学校、家长、学生等多方反馈,不断优化假期政策与服务供给,真正实现“假有所获、假有所乐”。
只有形成政策保障有力、资源开放共享、反馈调整及时的长效机制,春秋假才能更好发挥其综合育人与社会调节功能,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一项常态化、高质量的制度安排。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甘肃省民办教育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2856501340@qq.com
甘肃省民办教育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