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AI)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正全方位重塑教育版图。从课堂到课后,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这场技术革命不仅挑战传统教育模式,逐渐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更催生了新的育人使命。 AI绘画软件能瞬间勾勒出媲美大师的画作,ChatGPT对各类学科问题对答如流,甚至还能代笔完成论文时,一个灵魂拷问始终萦绕:处于汹涌的AI时代,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01 AI技术:新生技术永远是一把双刃剑
AI技术正在重构教育生态。智能批改系统可秒批作文、解析数学题,准确率高达 98%;虚拟导师 24 小时在线答疑,能针对学生弱点定制学习计划;AI课堂通过表情识别分析学生专注度,实时调整教学节奏。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和个性化程度。
尽管AI技术为教育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潜在的风险。过度使用人工智能“角色扮演”功能易诱发心理依赖。经过特定算法和数据库训练的大模型,能够根据用户的指示扮演符合用户情感需求的虚拟角色,与用户发生深度链接。如果用户过度沉迷其中、忽略现实交际,则有可能因身心空虚导致极端性后果。
这是因为算法不透明性和“黑箱”操控机制形成了信息的“茧房”,使用者被困于AI挑选和过滤后的“信息泡泡”中。算法通过分析我们的信息偏好,利用人类易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机制、利用青少年心智不完全成熟和对某些信息的猎奇心,不断投喂和推荐某类特定信息,加强固有的缺陷和偏好,让人们身陷其中无法自拔,严重时可导致AI成瘾效应。
过分依赖人工智能进行思考会导致认知和学习能力下降。著名互联网公司海外版顾问格雷格·伊森伯格曾提到一名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因过度使用ChatGPT,在交谈中经常出现思维中断、言语迟滞的迹象。当认知过程被长期“外包”给人工智能,无论多么优秀的大脑,思考和学习功能都会“用进废退”。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AI生成的“投喂式”内容,会导致本应在教育过程中塑造并形成的信息收集、筛选、处理、应用、创造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严重退化。
随着AI技术的深入,渐渐出现了一些“为了AI而AI”的形式主义。有些学校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将AI技术作为炫耀的资本,而忽视了教育本身的需求和目标。例如,有些学校为了展示其“智能化”水平,引入了大量高科技设备,但这些设备并没有真正服务于教学,反而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过度依赖AI技术还可能导致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可能会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他们习惯于依赖智能系统提供的答案;教师也可能会失去与学生互动和交流的机会,因为他们过于依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先进技术进入校园的价值。AI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驾驭。智能批改能帮助教师聚焦个性化指导,虚拟导师可延伸学习的时空边界,这些都是教育创新的有力工具。但正如郑庆华先生所言:“我们坚决不能躺在让人工智能给我们提供答案、给我们做作业、给我们考试这些上面。人还是要通过感情,让爱来赋能教育,不能全部用数字化来替代。”
当教师以技术为翼,用目光交汇的鼓励、言语点拨的耐心与学生对话;当学生以设备为梯,在手工实践中触摸知识的纹理、在小组讨论里碰撞思维的火花,教育便能实现科技理性与人文温度的完美融合。若任由技术蚕食教育的情感内核,未来的课堂终将沦为机器与代码的自说自话,而那些温暖的眼神、热烈的争辩、真诚的鼓励,才是照亮求知之路最明亮的光。
02 教育与AI:寻找温度与边界的平衡点
在教育的温度与技术的边界之间,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AI的高效性和精准性似乎能够满足教育的诸多需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冷漠与疏离。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灵魂对话,是情感的传递与共鸣,是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承。这些温暖而深刻的部分,是冰冷的机器和技术所无法触及的。我们要守在技术的边界内,坚守教育的温度,确保技术成为教育的助力而非主导,让教育在技术的浪潮中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灵魂力量。
当学生依赖 AI“秒解”数学题时,独立思考能力可能被削弱。对此,上海某学校设计“逆向训练”课程:学生需先分析AI论文的逻辑漏洞,再完成批判报告,以此强化思辨能力。这提示教育者需建立“驾驭而不依赖”的教学智慧,正如联合国框架强调的“确保人类在AI辅助决策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技术,避免过度依赖。例如,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然后再利用AI进行验证和拓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使用AI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除了关注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问题,AI与教育的平衡还体现在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上。当下,许多课程内容仍基于传统教育模式构建,在AI时代,需要重新审视和优化。比如人文社科类课程,可借助AI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多元文化案例,拓宽学生视野,但教师不能仅依赖这些资料进行教学。而在自然科学课程中,AI模拟实验虽能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复杂的科学原理,但不能完全替代真实实验。真实实验中的操作细节、意外现象,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探索精神。只有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巧妙平衡AI技术与传统教育优势,才能让教育在技术变革中稳健前行,真正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03 智能终有界,灵魂唤醒时
教育的本质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和技术的应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独立人格、情感智慧和创新精神的完整个体,而这些特质的塑造需要教师的引导、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尽管AI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方面表现出色,但它无法触及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也无法像教师一样通过言传身教传递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因此,在教育的舞台上,AI可以成为强有力的辅助工具,但教师的角色和教育的内核——即对人的全面关怀和灵魂的唤醒,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
8年前AlphaGo打败围棋高手,但它很难理解中国传统“围棋十诀”中的人生哲学,比如“不得贪胜”,这体现了人类独有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塑造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AI可以提供知识和信息,但它无法理解人类的价值观内涵,更无法传递价值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通过言传身教、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AI可以进行流畅的对话,但这都是算法反馈,AI本身没有情感。长期与机器人对话,会让人失去对现实社交的兴趣和能力,而培养有价值观、有情感、有创新能力的人,正是教育的使命。社会情感是人类的重要特质,它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AI可以模拟温暖的问候,但无法传递真实的共情。教育的本质是灵魂的唤醒,教师通过关爱、鼓励和支持,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这种情感联结是AI无法替代的;
AI擅长提供标准答案,但教育需要的是追问问题的能力。好奇心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动力,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索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从接受标准答案转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AI能模仿经典作品,但无法创造从未存在过的东西。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的独特能力,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机会。
04 教育与技术的世纪长跑:教师是永不熄灭的火种
在AI时代的浪潮中,教师始终是高举文明火种的引路人。冰冷的机器虽能精准计算概率,却无法丈量心灵的温度;可以快速生成代码,却难以诠释生命的厚重意义。教育的本质,是心与心的对话、灵魂与灵魂的共鸣,而教师正是这场神圣对话的发起者与守护者。AI技术或许能成为教育的得力助手,却永远无法替代教师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的核心力量。
李希贵校长曾经有个洞察,叫做:所谓文明,就是技术与教育的赛跑。一来,时代的进步需要技术。但最开始能驾驭技术的总是少数人,怎么让技术普及?要靠教育。因此,教育要跑起来,要追上技术。二来,每当技术变,教育也要跟着变。
在很久以前,能接受教育的人很少,随着两次技术革命的到来,尤其蒸汽机出现后,人们开始把科学作为教育的核心,而电动机出现后,人类进入大规模电气化时代,需要接受科学教育的人激增,学校也随之进入了规模化的时代。综上可以看出,教育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物种,它每时每刻都要回应这个时代的变化。而文明的进步,就是在教育与技术的赛跑中发生的。
在AI时代,教育与技术的赛跑仍在继续。我们既要充分利用AI技术的优势,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又要警惕AI技术的风险,坚守教育的本质和温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技术的浪潮中,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05 AI时代:回归教育本质,重塑育人格局
在AI时代,教育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教学手段和学习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对教育本质的模糊和对技术的过度依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愈发需要回归教育的本质,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使命。
首先,所有的教育活动和教学设计都应该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展开,而不是单纯为了展示技术的先进性。教育的核心是学生,他们的需求、兴趣和个性差异应该成为教育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AI技术的应用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让学生成为技术的附庸。例如,在设计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AI工具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和学习难点,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极快,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应对各种挑战。AI技术可以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例如通过智能辅导系统提供多样化的思维训练题目,或者利用AI辅助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是学生未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重要品质。AI技术虽然可以提供一些情感支持,但它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交流。
不管时代进入怎样的“模式”,教育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只有在坚守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利用AI技术的优势,重塑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具温度的育人格局。这样的格局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校长派
作者丨黄婉鑫
注: 本站发表文章未标明来源“甘肃省民办教育网”文章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2856501340@qq.com
甘肃省民办教育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